一、基本观点
1.农村教学点的战略地位
首先,农村教学点聚集着四百多万贫困家庭子女。2015年全国有教学点93035个,其中87.9%在乡村,在学人数达402.5万人。农村教学点集中着贫困程度较深、无力送子女进城上学、处于社会“后20%”弱势人群家庭子女,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核心目标人群。
其次,农村教学点整体教育质量不高。调查显示,小学四年级数学成绩农村明显低于城市。教学点地处偏远、空间布局较为分散、班级人数较少,是精准教育扶贫的“重点领域”,是教育现代化最难啃的“硬骨头”。
再次,对农村教学点的认知偏差影响了教育资源配置。社会公众对教学点存在诸多模糊认识,诸如没有规模效益、难以吸引教师、无法提高质量,结果导致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与管理实践上存在矛盾心态:不撤并难以提高质量和效益,撤并又容易引发辍学和失学。
办好农村教学点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本要求,是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
2.农村教学点的类型特点
依据农村教学点的演进生成机制,有“保留型”“恢复型”和“沦落型”三种基本类型。
第一,保留型。主要分布在地理位置偏远、地形状况复杂、交通条件不便等大山区和深山区,是由地理因素造成的教学点。保留型教学点的核心特点是学生人数少(大多不足20人)、年级不完整(只有小学一二年级或附设学前班)、教学方式特殊(多科教学、复式教学、小班教学、混龄教学等)、办学条件差、教师引进难。主要坐落在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如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甘肃等省。
第二,恢复型。主要分布在学生上学距离较远、交通安全隐患较大、食宿成本花费较高的丘陵和平原地区,是因撤并而恢复的教学点。恢复型教学点一般离乡镇和县城小学较远,学生人数相对较多(一般在五六十人以上)、班额比较小(每班大约有十几名学生)、年级相对完整、教师数量相对充足、办学条件相对较好,但由于离县城较远,许多教师居住在县城,家校往返时间较长,多不愿意被分配或交流到这类教学点。
第三,沦落型。主要分布在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活力不足、外出打工人口较多的行政村或小乡镇,是由质量差距导致的教学点。由于外出农民工收入提高,对家乡学校教学质量不满,因此用以足投票方式进城择校,或让亲人陪读或让子女住宿,形成“教育吸引型”城镇化,结果导致乡校学生数量日益减少,从而沦落为教学点。这类教学点有一定数量生源,办好可以吸引生源回流,缓解城镇教育压力。
3.农村教学点的走向判断
21世纪初叶,全世界仍有约30%的学校为教学点性质(少于三个班级)的小型学校,美国农村学生有45%以上就读于小型学校,韩国小型学校占比达33.5%。
第一,将会长期存在。教学点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深植于农村社区,有利于回归一方水土,与当地自然生态、社区文化和儿童经验相联系,更有利于儿童自由奔放地发展。
第二,更加形态多样。保护和发展农村教学点有利于维护未来学校形态的多样性,避免教育形态趋同和教育生态破坏,有利于激发教育想象力和教育创造力,有助于避免教育的单调性。
第三,逼近教育本真。教学点更容易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更有利于个性化学习、人性化教育、定制化培养,是引领未来学位变革的新生力量,是推动教育思想转型与教育行为变革的实验室。
4.农村教学点的振兴计划
加强教学点建设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有助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缓解城镇教育压力,有助于激发教育活力、推进教育创新,因此应实施“农村教学点振兴计划”。
首先,制定教学点办学标准,推进教学点现代化。建立国家教学点办学指导标准,合理调整农村学校布局,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满足偏远地区儿童就近接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全面利用“线上课堂”“网上微课”等手段,实现数字化教学资源全覆盖,形成“高智能”“可移动”“现代化”教学点办学环境。
其次,创新教学点管理模式,提升教学点吸引力。探索学区制管理、联盟化发展、独立制评价等管理方式,激发教学点微观办学活力。提高教学点教师配置标准和工资待遇,建设教学点教师周转用房,设置村小及教学点特级教师岗位,激发城镇优秀教师向教学点流动。
再次,改革教学点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点高质化。适应小班化特点,推进主体式、个性化教学模式。在“国培计划”中设立“农村教学点教师专项培训”。探索联合教研、校点走教、实践反思、对话互动等专业发展方式,改变教学点教师孤独教学、封闭发展现状。
二、主要创新
1.在城镇化背景下,农村教学点的存废一直存有争议。从根本上说,存废问题是对教学点战略地位和发展走向的认识问题。本报告从学理上厘清了教学点“撤不掉”“办不好”的认识根源,提出了教学点是“教育创新实验室”的发展思想,以及“保留型”“恢复型”“沦落型”教学点动态演化生成机制。
2.基于全国12省农村教学点调查数据,准确诊断了当前阶段农村教学点存在的资金不足与效益困境、更新缓慢与标准困境、结构缺编与素质困境三大问题,提出了多维核拨教学点教育经费、实施幼小一体化学制改革、按工作量配置教师底线标准、社区参与教学点治理机制、统筹农村教学点等公共服务建设等振兴计划建议。
三、社会反响
咨询报告多次获国家领导人批示,受教育部邀请参加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调研报告和文件起草工作,转化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27号)政策文件,获吉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被30余家媒体网站转载,产生积极社会影响。